企业简介
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是国内主要生产工程机械驱动桥的专业厂家,具备年产30000根工程机械驱动桥生产能力。
2012年12月,公司成功实施退城进园,生产规模、质量保证能力大幅提升,现有工程技术人员50人(含高级职称5人)。公司紧密跟踪国内外最新先进技术,揉合自身创造性设计,拥有30个发明及应用型专利,生产的“奔驰”牌驱动桥有10大系列近200个品种,与国内15个省市40多家主要工程机械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广泛配套于5~25吨叉车、10~35吨压路机、5~20吨井下辅助运输车、20~32吨垃圾压实机、0.5~3立方米井下铲运机、1~8吨装载机、重型运输车、正面吊车、湿喷台车、凿岩车、牵引车等特种车辆,湿式驱动桥列入国家产业振兴项目。
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质量达到行业分等标准的一等品要求;2003年获江西省用户满意产品称号;2004年获江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奔驰”品牌获江西省著名商标;2007年,ZL15K、QS30、PS75系列驱动桥被江西省科技厅鉴定为省级新产品;2010年,公司“奔驰”品牌被评为“中国工程机械传动部件最具影响力品牌”;2011年,公司获得中国工程机械配套件行业技术创新奖;2012年,公司再次获得“中国工程机械传动系统最具影响力品牌”;2013年,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于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于2017年被认定为江西省工程机械驱动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认被定为机械工业地下矿山车辆驱动桥工程研究中心。大吨位非公路矿用车贯通桥、8吨转向桥、大吨位叉装车桥分别获得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流的专业研发,成熟的技术支撑,使公司成为引领工程机械驱动桥未来的领军企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求新求变、锐意进取的分宜驱动桥将始终以关注客户需求为焦点,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己任,勇担责任,团结奋进,立志为中国工程机械提供个性化的驱动桥解决方案,创造属于中国的驱动桥品牌。
发展历程
1957年 | 分宜县农具中心修配站成立,此为公司前身,当时属合作性质,仅8名职工。
1957年 | 分宜县农具中心修配站成立,此为公司前身,当时属合作性质,仅8名职工。
1958年 | 转为地方国营分宜县修配厂。
1958年 | 转为地方国营分宜县修配厂。
1958年8月 | 与县供销合作社农具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分宜县机械厂。
1958年8月 | 与县供销合作社农具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分宜县机械厂。
1959年2月 | 钤阳农具厂并入,迁入新县城,新建厂房,增添C617、C618车床、B650刨床、台钻、钻床等设备,主要生产滚珠轴承、板车轴、车架、铁锅、水田犁等,修理汽车、拖拉机、抽水机。
1959年2月 | 钤阳农具厂并入,迁入新县城,新建厂房,增添C617、C618车床、B650刨床、台钻、钻床等设备,主要生产滚珠轴承、板车轴、车架、铁锅、水田犁等,修理汽车、拖拉机、抽水机。
1961年6月 | 厂部迁至祥山背(原钢铁厂),主要产品有水锤泵、启闭机、2号及4号碾米机、板车零件、可锻铸铁花古筒、铁犁等,并负责发电供县城照明。
1961年6月 | 厂部迁至祥山背(原钢铁厂),主要产品有水锤泵、启闭机、2号及4号碾米机、板车零件、可锻铸铁花古筒、铁犁等,并负责发电供县城照明。
1963年5月 | 改名为“分宜县农机修理厂”。
1963年5月 | 改名为“分宜县农机修理厂”。
1965年 | 祥山背厂房、宿舍全部转让给江西锻压厂,厂部迁县城钤阳东路(浙赣铁路北面),续建铸工、锻工、金工三个车间。
1965年 | 祥山背厂房、宿舍全部转让给江西锻压厂,厂部迁县城钤阳东路(浙赣铁路北面),续建铸工、锻工、金工三个车间。
1969年 | 试制成功S195柴油机。
1969年 | 试制成功S195柴油机。
1970年 | 二轻部“五七”干校投资150万元,扩建厂房,改名为“分宜县手扶拖拉机厂”,生产“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S195柴油机,试制“安源”70型拖拉机。
1970年 | 二轻部“五七”干校投资150万元,扩建厂房,改名为“分宜县手扶拖拉机厂”,生产“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S195柴油机,试制“安源”70型拖拉机。
1973年6月 | 更名为“分宜县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以修理为主,修造结合,生产农业机械和工矿机械配件。
1976年 | 开始批量生产S195柴油机。
1976年 | 开始批量生产S195柴油机。
1978年10月 | 更名为“分宜县动力机械厂”,试产装载机驱动桥。
1978年10月 | 更名为“分宜县动力机械厂”,试产装载机驱动桥。
1979年6月 | 改名为“分宜县工程机械厂”,生产驱动桥及S195柴油机的曲轴、飞轮等配件。
1979年6月 | 改名为“分宜县工程机械厂”,生产驱动桥及S195柴油机的曲轴、飞轮等配件。
1984年2月 | 改名为“江西省分宜驱动桥厂”,专产ZL10、ZL20、ZL15驱动桥。
1984年2月 | 改名为“江西省分宜驱动桥厂”,专产ZL10、ZL20、ZL15驱动桥。
1985年11月 | 经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江西省经委机械工业厅、省机械设计院等20多个单位参加的驱动桥鉴定会鉴定:产品结构先进,设计布局合理,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开始批量生产。
1985年11月 | 经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江西省经委机械工业厅、省机械设计院等20多个单位参加的驱动桥鉴定会鉴定:产品结构先进,设计布局合理,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开始批量生产。
1993年 | 合并分宜县农机厂,随即在安仁路(现分宜中学大门正对面)新建厂房;
1993年 | 合并分宜县农机厂,随即在安仁路(现分宜中学大门正对面)新建厂房;
1994年 | 厂部迁入安仁路,车间有金一、金三(原小件车间)、热处理、铸工、锻工、总装,钤阳东路厂区只保留金二、工装2个车间。
1994年 | 厂部迁入安仁路,车间有金一、金三(原小件车间)、热处理、铸工、锻工、总装,钤阳东路厂区只保留金二、工装2个车间。
2003年5月 | 由浙江宁波华翔集团以承债方式收购,易名为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
2003年5月 | 由浙江宁波华翔集团以承债方式收购,易名为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
2010年3月 | 分宜县人民政府委托江苏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进行管理,8月,由科试中心正式收购。
2010年3月 | 分宜县人民政府委托江苏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进行管理,8月,由科试中心正式收购。
2012年10月 | 正式实施退城进园,至12月14日,企业成功整体搬迁入城西工业园,并于次年即恢复生产。
2012年10月 | 正式实施退城进园,至12月14日,企业成功整体搬迁入城西工业园,并于次年即恢复生产。
1957年 | 分宜县农具中心修配站成立,此为公司前身,当时属合作性质,仅8名职工。
1958年 | 转为地方国营分宜县修配厂。
1958年8月 | 与县供销合作社农具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分宜县机械厂。
1959年2月 | 钤阳农具厂并入,迁入新县城,新建厂房,增添C617、C618车床、B650刨床、台钻、钻床等设备,主要生产滚珠轴承、板车轴、车架、铁锅、水田犁等,修理汽车、拖拉机、抽水机。
1961年6月 | 厂部迁至祥山背(原钢铁厂),主要产品有水锤泵、启闭机、2号及4号碾米机、板车零件、可锻铸铁花古筒、铁犁等,并负责发电供县城照明。
1963年5月 | 改名为“分宜县农机修理厂”。
1965年 | 祥山背厂房、宿舍全部转让给江西锻压厂,厂部迁县城钤阳东路(浙赣铁路北面),续建铸工、锻工、金工三个车间。
1969年 | 试制成功S195柴油机。
1970年 | 二轻部“五七”干校投资150万元,扩建厂房,改名为“分宜县手扶拖拉机厂”,生产“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S195柴油机,试制“安源”70型拖拉机。
1973年6月 | 更名为“分宜县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以修理为主,修造结合,生产农业机械和工矿机械配件。
1976年 | 开始批量生产S195柴油机。
1978年10月 | 更名为“分宜县动力机械厂”,试产装载机驱动桥。
1979年6月 | 改名为“分宜县工程机械厂”,生产驱动桥及S195柴油机的曲轴、飞轮等配件。
1984年2月 | 改名为“江西省分宜驱动桥厂”,专产ZL10、ZL20、ZL15驱动桥。
1985年11月 | 经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江西省经委机械工业厅、省机械设计院等20多个单位参加的驱动桥鉴定会鉴定:产品结构先进,设计布局合理,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开始批量生产。
1993年 | 合并分宜县农机厂,随即在安仁路(现分宜中学大门正对面)新建厂房;
1994年 | 厂部迁入安仁路,车间有金一、金三(原小件车间)、热处理、铸工、锻工、总装,钤阳东路厂区只保留金二、工装2个车间。
2003年5月 | 由浙江宁波华翔集团以承债方式收购,易名为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
2010年3月 | 分宜县人民政府委托江苏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进行管理,8月,由科试中心正式收购。
2012年10月 | 正式实施退城进园,至12月14日,企业成功整体搬迁入城西工业园,并于次年即恢复生产。